世界华人钓鱼网 > 钓鱼入门 > 台钓入门 > 浅析海钓钓棚的设定与海鱼泳层的关系

浅析海钓钓棚的设定与海鱼泳层的关系

佚名   世界华人钓鱼网   2018-02-26 12:17:11

关于海钓中的钓棚的设定与海鱼泳层的关系,笔者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检验,至今虽然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总算还是有了一点发现并小有心得,对此特撰拙文,以期为热爱海钓的诸位钓友做一参考,如有不当还望指正。

一、海鱼的泳层是钓棚设定的重要前提

海钓中最大的乐趣是中鱼快乐,获鱼的成就感,只有当鱼儿吻钩的瞬间,这种乐趣才会与之俱来。但这种乐趣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正确的钓棚设定。

因为, 鱼能否被钓到,完全取决于鱼对垂钓者主动行为的本能或反射反应。钓鱼技术实质上是垂钓者和鱼之间恰到好处的相互作用。就海钓而言,能否获鱼的前提无非是要准确地判断出所钓对象鱼的觅食泳层,无非是对施钓的对象鱼的泳层而采取的钓组匹配和及时对对象鱼泳层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来达到中鱼的目的。

说到钓棚的设定,必然要说到海鱼的泳层,浩淼苍海,碧波万顷,形态各异的各种海鱼,其种类不下千种,大到重达数吨的鲨鱼,小到仅有几厘米的小丑鱼,它们都有着自己生存栖息的领地与空间。这种空间包括了海洋环境、温度、溶氧量等,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有自己的活动泳层。例如生活在中上层海域的旗鱼、蓝点马鲛、鲈鱼;生活在中层海域的黄姑鱼、鲳鱼、带鱼;活动栖息在岩礁区的黑鲷、黑鲪、六线鱼等;以及活动在底层的尖吻黄盖鲽、星鳗、虾虎鱼等,都有着适应自己生活的区域,只有在掌握和了解了不同海鱼生活习性,特别是施钓的对象鱼的泳层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地去设定施钓钓棚。这样就不会用钓黑鲪的钓棚去施钓蓝点马鲛;用浮钓的钓棚去钓六线和虾虎鱼了。

海钓中的海鱼泳层是“内容”,钓棚仅仅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钓棚的设定必须要以海鱼的泳层或者叫做海鱼的觅食层为根据。

那么,什么是钓棚呢?其实说白了,那就是在实施海钓过程中为所钓对象鱼而设定的整个钓组的长度。即从放出的主线到连接施钓匹配组合包括钓钩在内的整个长度正好是所钓鱼种的游弋觅食的泳层。也就是说这个钓组的长度最末端(或中间系钩挂饵部分)的钓组上的钓饵恰好是处在了觅食海鱼所能方便“看到”,或便于吃到嘴里的这个层面上。这个钓组的长度,便称为钓棚,而不是有的钓友理解的是从海面放线到海底线的长度。

钓棚的位置设定应该是与海鱼所处的泳层正好吻合的,更不是把整个钓组固定在一个不变的位置或层面上脱离了海鱼泳层上去施钓的。这是海钓施钓过程中的大忌。因为海鱼的泳层.(或叫觅食层)才是决定钓棚的高低(长短)的前提。当然,在实施海钓中,也有误打误撞钓上了鱼的。但这只是偶然现象,而不是必然存在。只有客观的分析了海鱼的泳层,才能设定出准确的钓棚,也只有在找准了海鱼泳层的基础上,并有针对性去实施钓组的长度,才能真正体味到海钓的乐趣所在。

如船钓黑鲪的钓组匹配:主线前端栓大号转环别针――扣紧于天平中轴上圆孔内――下中轴圆孔接线长80——100厘米副线(秋季需加长至1.2米)――再接带20厘米系线的铅坠。天平前端栓线8字环内接长100厘米的带钩子线。也可以在8字环内同时栓一长一短两支钓钩。这其中80——100厘米的副线加20厘米坠系就确定了钓棚的层面。由于黑鲪的觅食层通常在离底20——50厘米的“空间”游弋,钓组抵底后,由于海流的作用和钓者的主动作用,使带钓饵的子线有一个自然“上扬”的层面,这个层面恰好也就是黑鲪的觅食层。

二、正确的钓棚设定是海钓的重要环节

海钓钓棚的设定按以上所述是由海鱼的泳层来决定的,这是“客观存在”。但事物总是变化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变化。

这里所说的内因是鱼儿的泳层,外因则是钓棚的设定的正确与否,它会直接反映出施钓中实际结果。以海钓活动钓取黑鲪这一低层鱼为例,正常情况下,黑鲪的泳层大多保持在距离海底30-50厘米之间的“高度”游弋。按正常施钓,其钓棚的设定基本上都是保持在这一“高度”上的。但海鱼的泳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潮流的强弱、水流的变化、周围环境的改变等而改变。

如2004年10月下旬,笔者带着朋友老唐的澳大利亚“洋女婿”戴维和几个钓友在大连市区南部的“星海湾”船钓。此段时间正是养殖区收获扇贝的季节。开始时,将钓棚按正常情况设定于20余米水深处施钓,虽然也有黑鲪中钩,但数量与个体却难见往日之“繁荣”。后转移到中排筏区,(此处水深25米),将钓棚设定在五米左右处,立时便有黑鲪疯狂吞钩。并且多有钓组之上“满载而归”。从未钓过海鱼的“洋女婿”戴维,按照笔者的“指示精神”,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施钓时间里,就钓满了钓箱,足足有十余千克。之所以黑鲪改变泳层,是因为在收获扇贝的季节里,随带养殖网箱撒落到海里很多的小型甲壳类食物,黑鲪为裹腹而上升至靠近水面养殖网箱处的四五米水深左右觅食,而改变了正常泳层。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引起泳层的变化,钓棚也要相应地有所变化。

同时,潮流的变化、强弱也会引起海鱼的泳层变化。11月中旬,笔者同另外两个钓友前往大连旅顺南部“鲍鱼肚”海域施钓黑鲪。上午“回流水”时按正常钓棚设定施钓,虽然钓获还算可以,但少有“大家伙”问津。因为按照正常情况,此段时间正是大黑鲪洄游阶段。下午2时左右,“东流水”开始涌动,笔者在放线过程中已感觉到有鱼撞线,但按正常钓棚设定,却不见有鱼吻钩。

笔者突发奇想,将原有钓棚27米慢慢回线上提,每隔半米左右处做一停留观察,当绕线轮电子数字显示23.7米时,突然竿体一个大弯,瞬间便有了大鱼中钩的感觉,急回收钩线领至水面,便见双钩之上有两尾超过500克的黑鲪在奋力挣扎。摘鱼后,仍将钓饵设定在23.7米,还没有上下提拉逗鱼,便又是竿头一振,又有大鱼中钩。不到一个小时,便中大黑鲪22尾。之所以此处黑鲪改变泳层,是因为 “东流水开始涌动时,原本平静海底卷起了大量的“食物”上扬,激发了大黑鲪的觅食“热情”,而大黑鲪本身体壮力强,具有抗海流能力,故能在此泳层停留觅食。而小黑鲪体弱根本“站不住”,上钩的也必然是大黑鲪。

另外,根据海流的强弱来随时调整子线的长度也是正确设定钓棚的明智选择。因为,施钓黑鲪、六线鱼等多是水下障碍物较多的钓点。如暗礁、沉船等。流大时,强劲的海流在正常流速下突遇水下暗礁等障碍,必然受阻会产生上升水流。如仍采用长子线施钓,钓饵带动钓棚必然上扬,难以找准海鱼的正确泳层。流小时,采用长子线则可以通过缓缓流动的慢流使钓饵自然摆动在觅食层。“流大子线短,流小子线长”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钓栅的设定虽然有着一定的模式,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化”,要及时根据周边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随时正确地调整钓棚,这是实施海钓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对于海钓钓棚的设定,仅仅是笔者就大连地区的海钓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因地域差异,各地区的海钓钓棚的设定也必有差异。撰此拙文,无非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以尽快提高我国的海钓运动的整体水平才是笔者的撰文初衷。

本文标题:浅析海钓钓棚的设定与海鱼泳层的关系 - 台钓入门
本文地址:www.sjchinese.com/rumen/77.html